孟臣壺藝出眾,獨樹一幟,作品以小壺多、中壺少、大壺最罕,所製茗壺大者渾樸,小者精妙。善於配製多種調砂泥,有白砂、紫砂、朱砂,以朱紫者多,白砂者少。壺式有圓有扁,有高身、平肩、梨形、鼓腹、圓腹、扇形等,尤以所製梨形壺最具影響,十七世紀末外銷歐洲各地,對歐洲早期的製壺業影響很大。據說安妮皇后在定製銀質茶具時,要求模仿惠孟臣的梨形壺。孟臣壺工藝手法極洗練,富節奏感,尤其是壺的流嘴,不論長或短,均剛直勁拔,有著與眾不同的鮮明特色。壺體光澤瑩潤,胎薄輕巧,線條圓轉流暢,是孟臣壺突出的風格特徵。
孟臣所造小壺大巧若拙,移人心目,以擅製小壺馳名於世,後世稱為「孟臣壺」,這種小壺特別適合於飲功夫茶,因而風靡南國。後期專製朱砂幾何形小壺,造型奇、體積小、工藝精。這種壺式為後世水準壺的前身。孟臣壺工藝手法極洗煉,富節奏感,尤其是壺的流嘴,不論長或短,均剛直勁拔,有著與眾不同的鮮明特色。壺體光澤瑩潤,胎薄輕巧,線條圓轉流暢,成為孟臣壺突出的風格特徵。
有時候老壺東西很好,但是沒有一個很清晰的流傳來源,藏家也不敢出手。另一方面是由於紫砂藝術品進入大型拍賣市場時間還較短,一些藝術品藏家對紫砂尤其是老壺的鑒賞能力還有待提升,也制約了藏家的買賣人氣。
藏家選擇近現代名家製作的作品為的就是一個保真作用,即便是以較高的價格入手,買家也能夠處之泰然,畢竟與入手一個贗品相比,這並不能算什麼損失。對於有款識的老壺,則是潛力無限的,但由於文獻資料的缺乏,很多有款識的老壺並不能確切地反映其製作資訊。


「孟臣」款的小壺仍在不斷出現,且不限於宜興一地。在廣東潮汕和福建閩南一帶及臺灣地區盛行功夫茶,茶具四大件中「壺必孟臣壺」,民間崇尚,流行甚廣,翻起壺底,蓋有「孟臣」印記的,幾乎家家都有一兩把,可見孟臣小壺名流衍之久遠。也因此「孟臣壺」成為紫砂名壺鑒別上最難斷代的一種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