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8日 星期三

保存良好的陳年趙李橋的青磚茶常散發一股自然的梅香

陳年趙李橋的青磚茶有養胃顧腸之效,至今許多赤壁地區的農家還自存些老趙李橋的青磚茶,用來治療小兒痢疾等胃腸小疾。保存良好的陳年趙李橋的青磚茶常散發一股自然的梅香,沖泡後的茶湯香甜溫潤,這是近年新製茶磚所不及的。因此如要判斷趙李橋的青磚茶的年份,除了聚興順和羊樓洞茶廠時期所產製的年代可清楚識別外,趙李橋的趙李橋的青磚茶則需要更多的輔助證據才能為之斷代。趙李橋茶廠基本上是沿用羊樓洞茶廠時期的版模加以修正而成,其使用繁體中文,並保留由右向左的書寫習慣,故此茶磚上刻印之繁體中文書寫方式常讓人在判讀年代上產生相當大的誤解。因為50年代末期中共大力推行簡體文字,趙李橋茶廠所生產的另一款火車頭米磚即使用由左向右的簡體文字書寫。趙李橋的青磚茶版模並未隨政策而有所修正,故讓許多茶人常將一些趙李橋的青磚茶誤判為50年代所產製。







2020年4月7日 星期二

1015賞壺集



<script async src="https://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js/adsbygoogle.js?client=ca-pub-8002151148879238"
     crossorigin="anonymous"></script>
<!-- 文章aad1 -->
<ins class="adsbygoogle"
     style="display:block"
     data-ad-client="ca-pub-8002151148879238"
     data-ad-slot="2262938310"
     data-ad-format="auto"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ins>
<script>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script>

2020年4月1日 星期三

「學茶」:既是一種外在形式,更是一種內在修為。

「學茶」:既是一種外在形式,更是一種內在修為。茶,苦在口中,潤在心頭。學佛,大概亦是如此。要找到心中的茶道和回歸真實的自我是一個過程,下面是本人力薦茶人必走過的種種內心過程與階段,或許大家能從中清楚的找到自己!一個人應該從什麼時候才算是真正在喝茶,大概是從想學茶開始的吧?以前那叫解渴,和喝汽水飲料沒區別。真正的喝茶,就是從你想懂茶那一刻開始,從你願意去傾聽與了解一杯茶的那一刻開始。

剛剛開始學茶的人都是迷糊的,東家說東家的道理,西家唱西家的戲。所以學茶的第一個境界,就是形成主見。不管誰的說法都好,都能用心去想,去領悟,然後做出判斷。不一定偏向哪一方,但至少要有自己的觀點。

這個時候的觀點就是很脆弱的,可能遇上某個更權威的玩茶達人,你的觀點就蕩然無存了。更危險的想法就是:算了,想那麼多幹嘛,跟著茶大師就對了。

儒釋道為什麼能發揚至今五千年?是因為後人從他們的思想中受到了啟發,發揚光大的。所以你需要做的是聽取別人的觀點,然後慢慢形成自己。

當你有了自己的觀點之後,就會開始形成自我,形成圈子,常常會注意與你觀點相同的,或與你觀點相左的。這個時候受到的衝擊是最大的,各種前後矛盾的說法蜂擁而至,唯心的觀點,唯物的主義。

對各種觀點的解釋保持懷疑,對各種茶大師表示不信任,甚至灰心喪氣,認為這裡頭太烏煙瘴氣。

面對各種各樣的喝茶問題,是生茶好還是熟茶好?是老茶好還是新茶好?非要喝到紅印不可嗎?心裡就開始迷茫,不知道上哪求知求證。只有自己踏上這條道路去尋,與你相伴的只有你的茶,這時也才是真正的學茶之旅的第一步。

從這個時候開始,你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以學習的機會。買書,看書,上網結交茶友,多看,多喝,多問?向茶大師靠攏,每一個觀點都會格外注意,從中剔取出贊同或反對的意見。

聽到相同的觀點,你會感到親切;聽到不同的觀點,會尋找相同的地方;聽到完全相反的觀點,就會覺得有隔閡。

你當初對茶的觀點,已經在你心裡種下了種子,長出了苗芽。你從相同意見中吸取養分,在不同意見里經歷風雨。種子的根部會去尋找最肥沃的土壤,來堅實自己,上邊長出枝葉,以抵擋風雨。

何時茶知識根扎穩了,什麼時候就算初成了。

經歷了考驗之後,才能知道世界有多大,才能真正虛心下來求教。

如果想要再進步,就不單單是要靠更多的見解,更多的茶知識了,還要表現在你的思想邏輯變得嚴謹了,心態氣度變得謙虛了。

對待別人提出的問題,心裡頭懂,但不要總說自己都懂。因為表現你太懂,你就關上了一扇別人原本想為你開啟的大門。

遇到不同的思想時,先拋棄自己已懂的東西,從零學起,完全虛心地去了解它。

當你從茶學習所得越多,鑽研得越深,懂的知識越多之後,以往那些零碎的知識,片面的見解就都沒有了,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融匯一串。

這個時候再遇到以往的問題時,都能舉一反三了。有了中心思想,化繁為簡,感覺一兩句話就可以了。

古今的大哲學家、聖賢,都是一兩句話就可以解釋一切道理了。愛因斯坦發現計算整個宇宙的能量守恆,也不過是「E=MC^2」這樣一個簡單的公式。

學茶與做人道理看得越透,越懂越是無話可言。反而初學之人,茶的專業名詞講的越多。

當你學茶到了這個程度,已經不再高談論闊什麼問題了。

一件大事可以當成小事來說,一件小事可以包容著不說。不喊腔調,實實在在地去引導他人學茶,甚至勸人。

對待樂意學習的人用樂意的態度,對待無心學習的人隨喜隨緣。

學茶的旅程猶如登山,一覽眾山小是暢快的,但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何其之難。頂峰之上再無路,怎麼辦?下山吧。

這趟旅程酸甜苦辣都嘗過了,山頂還有什麼好留戀?自以為成為大師,沾沾自喜嗎?看著初學者像看著當初的自己,感覺良好嗎?

這不是「不與培婁為類」,實為自大自滿之心已生,要不得,還是下山吧。

學茶之旅到此已經結束,但是否都已經忘了學茶的初心?嘴刁了,要求高了,講究排場了,這不是你該學到的東西。

俗話說:琴棋書畫詩酒茶,柴米油鹽醬醋茶。很多人知道這兩句話,但是為什麼前後兩句都有的,就只有茶,很少人知道。因為只有茶,可高可低,能入禪,亦能入世。但凡人終究不是出家人,一味追求禪茶並不太正確,所以簡單的生活茶,才是學茶的最終回歸。

佛講:父母即是佛,侍奉父母便是侍奉佛。學茶亦如是,用心泡好一杯茶,給你的親朋好友,這才是學茶的最高境界。

「台灣的收藏家」普洱茶傳奇人物

喝茶和存茶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喝茶是一個享受茶葉的過程,可以品味茶葉的風味、口感和香氣,並感受茶葉帶來的放鬆和寧靜。喝茶可以提供身心放鬆的效果,並有助於改善心情和集中注意力。茶葉中含有許多生物活性物質,如茶多酚和咖啡因,可能有助於提神和增加警覺性。另外,喝茶也是一種社交活動...